绿皮车承载人间温情

  • ◆新书快讯:热烈庆祝石国才老师的《拯救麻雀的姑娘》、郭传超老师的《长夜春时》、邵建华老师的《春天的码头》、王桦老师的《来了就是深圳人》、李沛花老师的《迷城》、杨林水《桃溪浅处》、陈国林老师的《难忘的记忆》、韩湘生老师的《岁月的歌吟》、魏昌盛老师的《风景这边独好》等新书正式出版发行!
  • 重磅消息:丛书号出版,价格非常优惠,名额有限,欢迎报名!
  • ◆申请成为作家会员(微信:511015075);◆咨询图书出版(微信:2416378191)

 

如果说高铁是新时代新科技的产物,那么绿皮车就是承载人间温情的结晶。对于以前时代的人来说,绿皮车是他们看世界的全部。

我坐过无数次绿皮车,绿皮车虽然环境一般,但是便宜实惠,是我这种经济不富裕学生的首选。我坐过时间最长的一次绿皮车,就是硬座花了二十多个小时的时间去广州,当时我也不知道我是如何坚持下来的,只是记得和朋友一起去的,路上两个人相互说说话,时间也就不知不觉过去了。我认为这种坐时间超过五六个小时的火车,不仅是对身体上的“痛苦承受”,更是对心里上的重大考验,经历过那一次长时间的硬座,让我不再惧怕坐火车,反而对绿皮火车产生了一种特殊的感情。

好像大家默认的是坐绿皮火车都是条件不好的打工人,我无数次在候车室和绿皮火车上见到很多中年夫妇,扛着一包又一包用蛇皮编织袋子装起来的行李,急匆匆的赶路,让我有些震惊。印象最深刻的是我从天津去太原,那是去给我的男朋友过生日。不知道是不是没有别人陪同的原因,总是感觉我一个人候车,一个人上火车都充斥着一丝丝凄凉,我看到了一对夫妇,像是从农村进城的那样,那个阿姨后面背了一个超级大的背包,前面还背了一大袋东西,这两个大大的包裹把瘦小的身体压的仿佛喘不过气来,身体如同变形了一样,而这个女人的手上还和丈夫一同拿了一个大大的编织袋,就这么步履匆匆的穿梭在候车室中,让我不禁瞪大了眼睛。我在想,他们过安检,找座位,上火车,一定非常非常辛苦。先不说如何扛着一袋行李行动有多累,我平时拿一只 20 寸的行李箱都会不由得慢下脚步,他们只有两个人,岂不是更加不容易?这样的人不知道我见了多少,在我眼中,他们无异是一道靓丽的风景,辛苦而且让人动容。

我在绿皮车上的旅途中,看见过为了省几十块钱而硬生生站七八个小时的叔叔,也见过舍不得买火车餐而硬吃两天方便面的农民工。他们的不易一定不止在绿皮火车上的一瞬间。

绿皮车上有形形色色不同身份的人,他们有的是看望远在他乡家人的亲戚,也有去大城市务工的打工仔。有一次,我在回家的路途中,有人想要和我换座位,因为他想坐过道,那样比较方便一些。我没有多说,就同意了。我很羡慕那种面对别人想要换座位的需求勇敢说不的人,因为我可能从内心来说也是不愿意的,只是碍于表面,就换了,尽管并不愿意。所以坐绿皮车也锻炼了我的内心,给我上了生动的一课,让我知道有些事情不比勉强自己。

对比高铁,其实无形中把坐绿皮车的人分为了两个阶层,有人条件富裕,选择高铁甚至飞机出行,而有的人为了减少经济负担,选择绿皮车出行。绿皮车是对于普通人来说最划算的出行工具,这么多年来,一直是绿色的外衣,上了火车就会闻到那股熟悉的味道,狭窄的空间,哐当哐当的声音,车厢里时不时回传来轻微的呼噜声,都承载了美好的记忆。有人说,为什么现在社会发展的这么好了,不把绿皮车淘汰掉,让人们的生活更加便捷呢?对于一些没有坐过绿皮车来说,可能不理解,可是对于长期坐绿皮车的人来说,这不仅仅是绿皮车,更是他们回家的希望,承载了在外打工人们的归宿,可以让人们在路上看到不同的风景,感受不一样的情怀,甚至还能遇到天南海北不同的人。而且有数据显示,绿皮车的碳排放量和高铁比较来看更少,对于环境的污染程度也是更小的。这更加不能成为我们放弃绿皮车的原因。

没错,时代在发展,中国的速度和技术都是今非昔比,在未来,我们更期待更快更安全的出行工具出现,但是也要保证这份“不能落下任何一个人”的温情消失。一定要保持本心,给予那些日子辛苦人心里一丝丝慰籍。

 

 

本文由 青年作家网 作者:张乐艺 发表,其版权均为 作者 所有,文章内容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 青年作家网 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需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