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刊||对秋日的交代(散文 魏泽利)
- ◆新书快讯:热烈庆祝石国才老师的《拯救麻雀的姑娘》、郭传超老师的《长夜春时》、邵建华老师的《春天的码头》、王桦老师的《来了就是深圳人》、李沛花老师的《迷城》、杨林水《桃溪浅处》、陈国林老师的《难忘的记忆》、韩湘生老师的《岁月的歌吟》、魏昌盛老师的《风景这边独好》等新书正式出版发行!
- 重磅消息:丛书号出版,价格非常优惠,名额有限,欢迎报名!
- ◆申请成为作家会员(微信:511015075);◆咨询图书出版(微信:2416378191)
一大清早,到了办公室,打水的功夫,“诗性大发”,一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便脱口而出。现在想来,对于自己的这个动作还真是有点窃喜的感觉,一方面30多岁的人依然保持着年少青春的激情,一方面冗杂的工作间依然保持着腹有诗书气自华的文人气质。
无边落木萧萧下,诗词的吟诵应该是有原因的,我想,应该是受了今早开车路过公司杨树夹道,所见满地黄叶,顿生欣喜感受下的产物。
车行前方,满眼的黄色,一片片金黄的树叶镶嵌在有点湿漉漉的柏油马路上,宛若生长在无边宇宙中的一颗颗眨眼的繁星,又如游走在湖中央一尾尾静静享受晨光的金色小鱼。情不自禁间,掏出了兜里的手机,想要记录下这独属于秋日落叶的那份美好。可是,左调右调,始终找不到那份眼中的感觉,也就草草地捕捉了之,也算是对于这样的秋日美好有了一个最起码的交代了。
说到江南的秋日,其实已经过了立冬的节气,但从季节更迭来说,像很多江南人一样,更喜欢把这节气上的初冬称之为秋日。
秋天与冬天的转换,总是那么的猝不及防。反映在天气上,昨天是温暖如夏,而第二天就秋风萧瑟,再第三天就有那么点冬风凛冽了!反映在人身上,尤其是孩子们的身上,就是感冒了!这也成为做父母的在这个季节每每谈到孩子们最多的话题了!也似乎是无论哪个年龄段普遍对于这秋日的典型记忆了!
秋天似乎是嗜睡的季节。上周末,丫头欣喜的和我说好要一起睡到天明,睡到自然醒。于是,在周六也就真正地嗜睡了起来,妻子丫头和我,一家子,赖在被窝里,或熟睡,或小憩,或看书,还真就熬到了9点左右的光景(虽说从7点30到9点的光景,我是在看书的动作中度过的)。
秋天似乎也是感恩的季节。近来,写文字尤其是写关于乡思,关于秋天,关于旷达的,都会用上那张十一期间回老家,无意间拍下的也许在家乡父老见惯不惯的画面,一只饱满的经历了春夏的麦穗,屹立在肥沃的已经基本收割完的沃土上,随着秋风的轻抚慢慢地摇摆!这麦穗,低垂着,像极了在鞠躬的绅士。仔细地看去,因为颗粒饱满的缘故,麦穗也确实在向生它养它的大地致敬!
我想,吃水不忘挖井人,一句再俗套不过的话送给这秋日的麦穗,也就再合适不过了。一者麦穗对于秋天来说,司空见惯,大俗般存在;二者,饱满而不傲娇,大俗便是大雅了!
所以,秋日,也是大俗大雅并存的时节!
乡间磨盘之上,扬厂之内,有拉绳的骡驹绕圈奔腾,有铲起的谷粒随风飘扬,或嬉笑怒骂,或插科打诨,或眉头紧皱,或喜笑颜开,无处不呈现乡间的秋日“俗气”!
古有秋闱,文人士子于墨盘之上,挥洒文字,书写人生的壮志凌云,或小桥流水,或古道西风,或大漠孤烟,或悠然南山,总有一股书不尽写不完的风骚!
这样看来,嗜睡也好,感恩也罢,大俗间或大雅,对于秋,只是表现的方式不同,最终都会给予这秋日一番再积极不过的交代了!
本文由 青年作家网 作者:魏泽利 发表,其版权均为 作者 所有,文章内容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 青年作家网 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需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