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天葬”文化

  • ◆新书快讯:热烈庆祝石国才老师的《拯救麻雀的姑娘》、郭传超老师的《长夜春时》、邵建华老师的《春天的码头》、王桦老师的《来了就是深圳人》、李沛花老师的《迷城》、杨林水《桃溪浅处》、陈国林老师的《难忘的记忆》、韩湘生老师的《岁月的歌吟》、魏昌盛老师的《风景这边独好》等新书正式出版发行!
  • 重磅消息:丛书号出版,价格非常优惠,名额有限,欢迎报名!
  • ◆申请成为作家会员(微信:511015075);◆咨询图书出版(微信:2416378191)

传统的思维是人死后入土为安,过去是加木为棺,若干年后变成一具白骨,受几代人香火。随着殡葬政策制度的改革,已经不允许加棺入葬,所以灵魂就不管了,直接推到高温炉体里,付之一炬,然后变成小灰渣,装入骨灰盒,然后进入墓地(价格也不霏),真正能管得上的,也就是三代,以后也就无人料理了。天葬一词进入我们的思维,不免有些可怕,还有一个职业,“天葬师”,从某种意义上讲,这类职业确实需要一定的胆识,还有内心上的洗涤而获得,有些人评价说,与过去的刽子手,分肉的屠夫有何区别,是的,天葬师也是要经过培训,并且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和精神的压力,如同没有思维和情感的人,某种意义上讲,也是将信仰此种文化的,故去的人送往消散的地方,生来清清白白,死后被食肉性动物分食,听上去看上去有些恐怖和狰狞,被蚕食后,凌乱的身体,天葬师分成若干块,然后被食肉的鸟禽撕扯,就是这样,归于天地,曾在视频近距离看过,一个秃鹫叼着一个人头啃食。看到这里不免会有人问,为什么要如此,遭这份罪,抛开人死后没有任何感觉外,这是一种归于自然的文化,是藏民心中庄严的超度文化。

天葬文化,不是所有民族都适用的,只能作为少数民族的一种内心上的寄托,而天葬师则是帮助这些人结束躯体更快更早地被食肉类动物吃掉,吃剩下的骨头被敲碎入殓,甚至直接扔掉。人生活一辈子,几十年,一部分是善终的,一部分是因为疾病承受巨大的痛苦而依依不舍地离开,这也是一种规则,就像天葬文化,很多人难以接受,认为这是一种亵渎,一种残忍的做法。想想人类灵魂注入躯体开始有思想到结束一生剥离肉体的那种痛,我们有幸还活在这个世界,要努力做更加有意的事情,为自己和后辈积累福报。

本文由 青年作家网 作者:王海波 发表,其版权均为 作者 所有,文章内容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 青年作家网 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需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