签约作家专访‖刘晓林:浅谈我的散文写作实践感悟

  • ◆新书快讯:热烈庆祝石国才老师的《拯救麻雀的姑娘》、郭传超老师的《长夜春时》、邵建华老师的《春天的码头》、王桦老师的《来了就是深圳人》、李沛花老师的《迷城》、杨林水《桃溪浅处》、陈国林老师的《难忘的记忆》、韩湘生老师的《岁月的歌吟》、魏昌盛老师的《风景这边独好》等新书正式出版发行!
  • 重磅消息:丛书号出版,价格非常优惠,名额有限,欢迎报名!
  • ◆申请成为作家会员(微信:511015075);◆咨询图书出版(微信:2416378191)

刘晓林:浅谈我的散文写作实践感悟

个人简介: 刘晓林,笔名田南, 江西莲花人,中共党员,大学本科,中国散文学会会员、江西省作协会员、赣韵文学杂志社、青年作家网签约作家。作品散见于《萍乡日报》《江西卫生健康报》《江西日报》《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中国人口报》《中国家庭报》《湖南散文》《散文选刊》《海外文摘》等报刊及“中国作家网”“中国诗歌网”“学习强国”“今日老区”“江西散文网”“江西作家网”“央广网”“人民网”等媒体平台。作品曾在2022年度中国散文年会作品评选活动中荣获二等奖,全国青年文学大赛散文类二等奖,首届全国中等师范教育主题征文散文类二等奖,“臻美天路.速变莲花”文艺作品大奖赛散文类一等奖。著有《林下晓拾》《新月旧影》。

各位老师、各位同仁:

大家好! 28年前,我曾经也是一个从事语文教学的老师,在学校教书8年,我的《致那远去的青涩年华》《不能忘却的东方红小学》记录了我在学校8年美好的时光。在县政府机关工作3年,乡镇13年,又回到机关12年、不论到哪个岗位任职,我始终没有忘记自己曾经是个老师这一身份。

关于写作, 我也是一位刚刚入队的新兵,散文写作也是刚刚入门而已,离各位老师尤其是专门从事语文教学的老师还有一定的差距。我是2020年6月才加入市县作协,2022年1月21日经省作协专家组初审,2月21日经省作协第八届四次常务理事会审议通过正式省作协会员,2022年6月注册中国作家网站会员,2022年8月注册中国诗歌网网站成为蓝V诗人,2023年5月加入中国散文学学会员。大家可以在百度、搜狐等平台只要输入“刘晓林(田南)”就可以看看我发表的散文、诗歌、评论等拙作。

最近几年,我也陆续参加过一些全国性散文类征文比赛,也获得过一些奖项:如《东华岭,那珍贵的青春岁月》2020年10月,荣获全国首届中师生征文大奖赛.散文类二等奖;《踏上高速回娘家》2021年10月,荣获“臻美天路,速变莲花”文艺作品大奖赛报告文学、散文类一等奖;《我的祖母》在2022年度中国散文年会作品评选中,荣获二等奖;我的一些散文、诗歌作品散见于《萍乡日报》《江西卫生健康报》《江西日报》《中国人囗报》《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中国家庭报》《学习强国》《今日老区》《江西散文网》《央广网》《人民网》《中国作家网》《中国诗歌网》《健康江西》《老区建设》《湖南散文》《散文选刊》《海外文摘》等报刊杂志及媒体平台;我出版了《林下晓拾》《新月旧影》两本个人文集,这两本文集自上架京东、当当网等各大平台以来,一直在热卖之中,《新月旧影》被萍乡学习平台2023年4月10日推荐上《学习强国》平台,《林下晓拾》和陆天明的《省委书记》、李克军的《县委书记》、陈行甲的《在峡江的转弯处》一起捆绑销售;第三本散文集《朝露溘至》文稿已成雏形,即将出炉,敬请期待!

今年三月,我在北京参加2022年度散文年会,现场零距离地聆听了梁晓声《散文背后的故事》、刘醒龙《一个小说家对散文的理解》、王宗仁《如何把生活变成文学》、刘庆邦《小说创作的“实与虚”》、鲍尔吉.原野《写作的姿态》、冯时《中国文字的诞生与文化传承》等多位散文大伽名家的精彩讲座,让我加深了对散文写作的理解。下面,结合名家讲坛和我多年的写作实践,按照青年作家网汪老师的要求就散文写作谈谈我的一些粗浅模糊的认识,敬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

第一、你为何写?

你为何写作?你写作的动机是什么?你写作的态度是什么?你要写谁?为什么要写他?是不是为了发表而写?这是写作者必须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我当过8年老师,在县委大院工作了4年,在县政府驻深圳龙岗办事处呆过,在乡镇工作了13年,在县直多个部门担任一把手12年,有着较为丰富的人生经历,这些都是写作素材主要来源。年轻时,我们这一代“中师生“的问题;当老师时,“臭老九”以及青年教师的婚姻问题;在乡镇时,社会上对乡镇干部诸多不理解;在机关工作遇到的许多问题都让我有想写作的动机。起初因为工作的原因,我最初写的最多的是一些调研报告和新闻稿的,我的第一本个人文集《林下晓拾》就是纯调研报告社科类文集。写散文,我是从2019年冬季的那一场新冠肺炎疫情才开始的。那时,县与县,乡与乡,村与村,组与组都封路了,干部也是居家隔离。上了几十年的班,突然停下来,我思考着该干一点什么?于是,我便提笔记录起我一生中最熟悉最感人最难忘的一些事,一些人,一些地方,一些风景来,有点一发不可收拾之地步,一口气写了《童年往事》《祠堂、礼堂、我的学堂》《永远的小碧岭》《东华岭,那段珍贵的青春岁月》《长埠小学,致那远去的青涩年华》《不能忘却的东方红小学》《荷塘往事》《那一年,我在上海挂职》等记事的散文,这些散文带有自传体性质,但通过本人的人生历程叙写反映那个时代;写了《古村湖塘散记》《石门山》《仰山文塔》《探访古盘庵》《神泉乡里神泉湖》等写地方风景的散文;写了《我的祖母》《武林高手刘清扬的传奇人生》《我的长子老师》《女汉子致富记》《秋仔养牛脱贫记》《莱书记的抗疫小故事》等写人的散文。也许,这就是我们常讲的“你为何想写?为何要写?即写作的动机是什么。

第二、你写什么?

很多作家写的题材,表达的思想,都跟自已的经历有关。大多数作家的写作题材,没有超出过自已的小范围圈子。《红楼梦》算是曹雪芹的半自传体,他为什么不写底层百姓的痛苦,而是写贵族生活的奢侈?因为他不是底层百姓。

每个作家能写的,就是对自已触动最大的事情。当然了,对自己触动大的题材,也不一定能写好,但是你首先要对自已触动大的事情吧?你写出来的作品,首先得感动自己,才能去感动别人,连自己都感动不了,干脆别浪费时间和精力。

最打动人心的,最感动你的是什么?精神?品质?或一句话?一个动作?总之,什么事情对自已触动最大,你就写什么,把它们写得明白,讲得清楚,说得有趣就行。

散文写的是你亲自经验过和体验过的人、事、景、物。散文对于作家而言,就是你自已生命的一部分,写完一篇,那体验的一部分就被输出过了,不能再输出了。孙犁有一个观点,他认为散文主要是“一种老年人的文体”。也就是说,当你经历过一些事情,有了一些往事,而这些往事经过时间长河冲刷之后留存到了你的记忆当中,成了你记忆当中最有价值的东西时,你把它写出来可能才更有价值。而刚刚发生过的事情,它没有经过沉淀,你可能还没办法估量它究竟有没有价值。也就是说,往事经过时间长河的冲刷,经过沉淀,经过你反反复复的咀嚼,然后它需要去获得某种意义的时候,就需要你为它赋形,需要你用文字把它固定下来,这个时候可能散文就出现了。

我的散文集《新月旧影》收录的散文都是我亲自经验和体验过的人,事,景,物。

第三、你怎样写?

巴金说:“文学的最高境界是无技巧,是文学和人的一致,就是说要言行一致,作家在生活中做的和在作品中写的要一致,要表现自己的人格,不要隐瞒自己的内心”。

1956年福克纳在纽约接受《巴黎评论》女记者的采访,在问到“写作是否有捷径?”时,福克纳说:“写出作品来,没有什么刻板的方法,没有捷径可走。年轻作家要是一句一套理论去搞创作,那他就是傻瓜。应该自己去钻研,从自已的错误中去获得交易。人只有从错误中才能学到东西”。

中国散文学会名誉会长,现年85岁的王宗仁在2022年中国散文年会上讲《散文背后的故事》时讲:“我是没有创作理论,也不相信创作理论,我就想把散文写好。我现在出了56部书,大概有90%都是写西藏的,写青藏高原生活的,汽车兵生活,边站生活,医院生活,西藏地区的藏族生活,都是这些”。

我的经验不外乎以下几点,仅供参考。
1,读万卷书。阅读是写作的基础。杜甫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福克纳说:“阅读,阅读,阅读,阅读任何东西一一糟粕,经典的,好的和坏的,并琢磨他们是怎么写的。就像一个木匠去当学徒工并向师傅学习。阅读!你会吸收它,然后开始写作。如果写得好,你会发现。如果不好,将它扔出窗外”。

2,行万里路。董其昌说:“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写散文要用脚步去丈量,用手去触摸,用心灵去感应,用灵魂去触碰,所以说散文是有温度的,是有感情的,散文是可以配乐朗诵的。切不可坐在家里或办公室里无病呻吟。

福克纳说:“做一个好作家的公式是什么?百分之九十九的才能……百分之九十九的刻苦……百分之九十九的工作,对于自己的东西,绝不能有满意的时候,总是有改进的余地。总是要追究自己力所能及更高的目标。不要满足于比你的同辈或前辈好一些。要写得比你自己好一些。

我在写《踏上高速回娘家》这篇散文,亲自驾车上高速陪娘回娘家。写《仰山文塔》一文,我就前后三次开车去永新三门前村中村始祖思望翁祠探寻,《湖塘古村散记》一文,到湖塘重游两次,问询了当地村支书兼导游刘江;《荷塘旧事》一文,虽本人在荷塘工作六年,但过去了那么多年,我还是到白竺,严塘等地找当时熟人再一次深入了解情况。

3,改百十遍。俗话说得好:“酒是陈的香”。往事需要沉淀,散文作品写好之后也需要沉淀,沉淀之后过一段时间再来欣赏,再来修补,去伪存真,不要急着发表或发布,一篇好的文章要经过反复雕琢与思考,推敲与修改,才能日益完善。主要是在文章的标题是否点题?是否新颖?是否吸引人?结构(关于散文的结构,常为人言说的就是形散神不散。即散文材料可以分散的,但主旨或中心是否很集中?)语言是否唯美?、文字是否正确?标点符号是否标对?场景与细节是否详写等方面反复的推敲与修改。

海明威说:“好的作品需要反复修改,用6个月写完作品,却需要5个月来修改”。鲁迅先生曾说过:“好文章不是写出来的,而是改出来的。”曹雪芹也说过:“披阅十载,增删五次”。

我们县作协王丽萍老师写作也是十分严谨之人,每篇作品出炉之前至少得修改10遍以上,值得我们学习。

4、贵在坚持。一个人无论你做什么事,只要你朝着正确的方向持之以恒,就一定会给你带来惊喜。

郑渊洁说:“我成功的秘诀就是坚持和积少成多,每天坚持写一点,积少成多,等过几年,几十年回头看,那将是了不起的事情。不能一口气吃成胖子,每天写一点点,就不会觉得很累很辛苦”。我的第一本个人文集《林下晓拾》其实是用了25年的时间才完成的。当初也没想过要出书,只是把每年写过的,发表过的长年累月的积累起来,在我临近退线时整理成册,我们的师范校友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执行所长、研究员刘建华觉得很有价值,并以《一种乡村社会治理的“资治通鉴”》为题为该书作序,并于2021年10月18日在《光明日报》及“光明网、学术频道”同时发表。

5,融入数平台。“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有时候平台真的很重要,最近抖音里流行这样一段话“你靠近什么样的人,就会走什么样的路。穷人教你节衣缩食,小人教你坑蒙拐骗,自律的人教你如何上进,成功的人教你如何进步。人最大的运气不是捡钱,也不是中奖,而是有人指引你成功的方向”。比如《玉壶山文艺》《莲花》《东南散文》《萍乡日报》《江西散文网》《中国作家网》《中国诗歌网》《散文选刊》《海外文摘》等报刊杂志及媒体平台;比如适当参与一些征文比赛:比如作家协会这个平台等也会培养你写作的兴趣,激发你写作的动力,这些平台是文学爱好者成长的摇篮。

6,创绝世美篇。好文章是学不来的,也不存在“天才”。

广大育龄妇女是作家杰出的榜样!“生孩子咱生?”所有产妇都是自己生的。“天生”。自己的才是最出色的!最棒的!

中国散文学会副会长韩小惠说“好散文最重要的有生命的激情、哲学的光芒、诗意的审美、胸怀、见解、智慧、个性、趣味、幽默、情感等十大元素。上述前三点,对于散文,我认为是不可或缺的元素,其余七点拥有愈多就愈接近好散文,而所有这一切,都还不是最重要的,我认为,排在第一位的,乃是思想。有思想的文章才有力量。如范仲淹的《岳阳楼记》独因“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光辉思想而成为千古绝唱”。

第四、文学会你给生活和工作带来什么收获?

1、提升了个人的文学素养。写作的过程也是不断学习,完善自我的过程。

2、招展了我的视野,扩大了文学朋友圈,同时也净化了自己的朋友圈,告别了一些不良嗜好,如打牌、喝酒。多了一些学习和交流的平台与机会。如不是因为喜欢文学,也不会与刘建华、陈维东、黄小名、李晓君、谭五昌、李水兰、李芝桂、黄文忠等老师相识;如不是因为文学,也不会认识青年作家网汪家弘老师,也不会近距离接触到梁晓声、刘庆邦、王宗仁、原野、蒋建伟、黄艳秋等中国著名的作家;如不是因为文学,王丽萍、欧阳准年(湖南湘潭),陈红军(江苏淮安)、覃晓倩(湖南株洲)等老师也不会为我的拙作写书评。

3、提高了我的生活和工作的质量,也丰富了我的人生。我从事行政工作这么多年,远比不上我在文学上的影响力。更多的是让人改变了对乡镇、机关干部的一些错误扭曲偏见,他们也还可以,也是有素质的干部。处处留心皆学问,你文学的潜能也会让你的生活和工作变成文字。这就够了,说明你已进入写作状态了。

4,收获的不仅仅是幸福与快乐,也有悲伤与郁闷。写作虽然辛苦,但每每收到作品发表或获奖的信息时,每每看到写的文字变成铅字时,每每看到我的散文在《中国作家网》编辑老师审核通过时,每每看到我发布在《东南散文》的作品阅读量超万时,心情是非常幸福与快乐的。那种感觉遑论有多爽!不过,不是每一篇作品都能如愿以偿,有的也有审核不过关的,比如《踏上高速回娘家》这篇散文,在征文比赛荣获一等奖,可是在向《中国作家网》投稿时竟然被审核退回,可见中国作家网的编辑老师审稿有多严!后来待我稍作修改后才审核通过。在《中国诗歌网》上投稿,有时一个多星期都打不开网,非常担心被封号,所以每一篇作品投稿之前,必须得反复斟酌才行。

最后,我要提醒的是,写作是一门“苦行僧”行业,切不可当饭吃,如果你连“一日三餐”都得不到保证,经济一点不自由最好别干这事。不过,假如你成为作家的条件成熟了,如果你想去写,你就会动笔去写吧,没有什么事情可以阻止你成为一名出色的作家!

以上讲的只是我散文写作的一点实践感悟,如有不妥,敬请批评指正!

2023年8月6日

本文由 青年作家网 作者:编辑部 发表,其版权均为 作者 所有,文章内容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 青年作家网 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需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孤云小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