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书•书评‖拂起历史天空的那一缕英雄魂——读汪鑫老师《徽州魂之忠烈有道》有感(陶绍军 青年作家网签约作家)

拂起历史天空的那一缕英雄魂
——读汪鑫老师《徽州魂之忠烈有道》有感

文/陶绍军(青年作家网签约作家)

手捧青年作家网总编汪鑫老师的著作《徽州魂之忠烈有道》,沉甸甸的,像秋收的稻谷一样弯下腰,不是卑微,而是成熟。仿佛像《红楼梦》一样的典雅而耐人寻味,又像《三国演义》一样的写实又写虚,虚实结合,捍卫了忠烈之道。

读罢汪老师的《徽州魂之忠烈有道》,感慨万千。但要真正理解这部著作的精髓,读一两遍,是难以把握的。毕竟,汪老师耗费十四年的青春时光,几乎阅尽人间春色,博览群书,而且博古通今,从浩瀚的历史烟云中走来,从汪氏宗族文化的起点与自豪中走来,延伸到中华文化的传统中来,创作了这部史诗般的恢宏巨著。在为汪老师感到骄傲的同时,也值得我们深入学习,深入研究,争取以后也能写出点真正属于自己的作品来。

读了汪老师的《徽州魂之忠烈有道》,我谨以个人的理解写一点读后感,不妥之处还恳请批评指正。

首先,来看看这部作品创作的历史背景。
要真正理解一部作品,甚至是一篇短篇小说抑或散文诗歌之类的,都必须理解作者创作的历史时代背景。比如,毛主席诗词作品,每一首作品都有特定的历史时代背景。因此,这样的作品才称得上史诗般的作品,才称得上精品。所以毛主席一生也只有几十首诗词作品,但首首经典,堪称史诗。从这样的高度去理解这部作品,就容易得多。

提到隋唐英雄,我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小时候,父亲讲的一个神话传说。父亲虽然没有进过学堂,但记性好,民间口口相传的神话故事能摆很多。虽然父亲去了天堂多年,但读到汪老师的这部著作,又想起了父亲的故事,父亲说:李元霸力气最大,他恨地无把把,恨天无绳索。要是地有把,他可以扭转地球,要是天有绳索,他可以把天拉下来。可见,李元霸在民间神话传说了几千年。然而,关于隋唐英雄有很多,有《隋唐演义》或者《隋唐英雄传》传世。在乡村,也有的人爱说书,故事中的人物讲得栩栩如生。然而,汪老师却追根溯源,从汪氏宗族出发,找到了一个隋唐英雄里的人物汪华,以此为艺术空白的填补点,去浓墨重彩地刻画一位隋唐时期的历史英雄人物汪华,既是汪氏家族的骄傲,也是中华民族的骄傲。这源于多年以前在大中国兴起的宗族文化发展浪潮,汪老师以巨著在这股文化浪潮中无疑拔得头筹。比如,清明节定为法定假日,就是宗族文化得到印证的象征。每一个家族都可以追根溯源,祭奠自己的祖先,从祖先的故事中演绎出中华文化的繁茂枝叶,从而丰富多姿多彩的中华文化。

那么,言归正传,怎样去理解汪老师的这部巨著的历史背景呢?有些在作品中,已经有所体现,也是这部作品写实的部分。正好应证着汪老师创作历史长篇小说作品的创作观:“大事不虚,小事不拘。”这就正如《三国演义》与《三国志》的关系。

《徽州魂之忠烈有道》里面的故事发展,就充分结合史实的基础上进行推进,比如有大家熟悉的“玄武门之变”“便桥之盟”“唐军西征”“李靖奇袭吐谷浑”“弘化公主和亲到吐谷浑”“灭高昌”“文成公主和亲”“凌烟阁二十四功臣”“太子李承乾谋反”“李世民征辽”等等。虚实结合,很好把握作品的真正内涵与外延,让整部作品读来爱不释手。

第二,要深刻理解汪老师在作品中给读者塑造了一位怎样的历史英雄典型人物汪华。

1、建功立业,保护皇帝,可谓忠。家里却险遭血洗,可为烈。至此,小说主题也显现。自古忠孝两难全。

2、贞观之治期间,查出贪官污吏,彰显汪华治世的清廉。一方面说明汪华不仅有打天下的武德,更有治天下的本领。腐败是一切衰败的根源。这也可以视为大宋包青天的前身。无论在哪个时代,贪污腐化都是必须根治的。汪华的形象由此得到了进一步的升华。

3、为了完美塑造汪华这个人物形象“集儒释道于一身”,汪老师更是浓墨重彩的进行刻画。在《三国演义》中,对诸葛亮的美化几乎掩盖了历史的天空。把诸葛亮描述成为古代智者的化身。以至于民间流传这样的话:“前朝军师诸葛亮,后朝军师刘伯温。”然而,汪老师用了很长的篇幅描述汪华的形象:“要修身治国平天下,唯有儒释道兼容并蓄方可万物至上至美。”作为塑造典型人物的典型观点描述,我想这就是最核心的观点,也是这部巨著要体现的核心价值观。在隋唐那个年代,这是最高的标准。作为题外话,时代发展到今天这个新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当代青年树人的最高标准。

那么什么是儒释道呢?作者在书中借用汪华的对话,向读者做了解读:“儒学是人世的学问,以做人治世为目的,便以‘格物、治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己任。至于学佛修道也离不开人世间,而且这是立身处世的基础,但是没有佛家的慈悲心肠是不能荣物的。‘有容乃大,无欲性则刚’。至于道家将清净无为,宁静致远,多智术少理论,没有道家的智慧,很难制服一些给百姓带来一些祸害的歹人,他们从无为中现有为,利于逆取,所以人们说:‘开国以道,治国由儒。’”这里,让典型英雄人物汪华集儒释道于一身,“所谓三教合一,是指要有佛家的慈悲,用道家的智术和儒家的理论,才不会走入歧途。”

初读作品,也许我们会感叹汪华是一个文武双全的人,但文武双全的人太多了。看任何一部武侠小说作品或者影视作品,这样的英雄人物形象还真的不胜枚举。比如本书中的汪达、汪爽等等,哪个不是才高八斗,学富五车,武艺超群。

然而,能够集儒释道于一身的英雄人物塑造,只有汪华。这是汪老师独特的大手笔,也是横贯古今的浓重一笔,填补了隋唐英雄传的空白。不仅是汪氏宗族文化的骄傲,也填补了中华文化的空白。不知这样理解偏颇与否。然而,这可能也是汪老师肯耗费十四年的青春创作这部辉煌巨著《徽州魂》的原因吧。

4、最后辞官隐退,功成名就之后退隐江湖,符合封建社会归隐思想。像范蠡一样功成名就之后带着西施归隐而去,因为他认为越王勾践只可共患难不可共繁荣,也像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而归隐山水。还有一层意思是看出李世民怀疑功臣不会重用功臣,当然还给汪华附上更高尚的品德:把机会留给年轻人。这也是符合封建时代发展的思想脉络。在封建时代,汪华所看到的把机会留给年轻人,从自身角度来说,他看到了三子汪达文武双全,可以继承自己的事业,继续辅佐皇帝安邦定国。

第三、创作手法的灵活运用。
1、汪华刚入住长安便发生夫人走失之事,各种人物的出场以及关系网全部呈现。这与《红楼梦》里宝玉挨打之后各种人物的出场有异曲同工之妙。

2、移步换景的写法,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这是这部小说创作手法的一大写作特色。这可能与汪老师多年从事影视编剧有关,像电影蒙太奇手法的运用一样,也像戏剧换剧幕场景一样,地点的更换,在许多章节都采用了。一来可以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二来可以方便创作思维的把控。

第四、儿女情长的安排描写,给汪华人物的退场做了很好的铺垫。
1、汪达的爱情是情投意合也是门当户对的折射。在封建社会初期 这是最美满的爱情。不比《红楼梦》里林黛玉与贾宝玉的爱情故事是一个悲剧。也不是梁山伯与祝英台的爱情故事受到封建思想的迫害而最终成为一个悲剧。悲剧美曾一度成为文学评论的一个标准,但也不是人们所期望的结局。但是,汪达的爱情故事来了一个小小的插曲,为了和亲,缓解民族之间的矛盾,牺牲了爱情(注:虽然是牺牲了情投意合的对象,但作者却安排了移情别恋的另一个对象,不至于成为传统悲剧美的呈现。这也是这部作品结尾的一大特色)。却换来了国泰民安的贞观之治。就像历史松赞干布与文成公主的爱情故事一样,作品写实又写虚。这也是一大亮点,我们不可能再用过时的悲剧美去进行评判。

2、塑造典型英雄形象的意义是什么?可与《三国演义》中诸葛亮是古代智者的化身一样相提并论。汪华,文武双全,文能提笔安天下,武能提刀弄太平,集儒释道于一身。惩治贪官污吏更是难得的一笔,可是大宋包公的前身。读来无不令读者回肠荡气。

第五、小说的结尾。
小说作品的结尾结合大唐盛世的时代背景,以乐观的场面收场,主人公汪华后代兴旺发达,个个文武双全,成家立业。带着归隐思想的汪华在儿孙满堂建功立业的天伦之乐中,走过自己传奇的一身。无愧于繁华的大唐盛世,无愧于忠君爱国的思想演绎,无愧于伟大的时代。

综上,要真正理解汪老师的《徽州魂》三部曲,首先必须深入解读创作的历史背景,只有把握历史时代背景,才能真正理解作者创作的真正目的。其次,要深入理解这部长篇历史小说作品给我们塑造了什么样的典型人物形象,这样的典型人物形象能够给我们带来什么样的教育理念以及启发意义。第三,为了塑造典型人物形象,作者采用哪些创作手法,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在用文学点亮梦想的路上,也能有所创造,才不愧于热爱阅读的我们,能够创作真正属于自己的作品,也是阅读带来的最大的收获罢了。

阅读《徽州魂之忠烈有道》,在这夜深人静的时刻,仿佛在历史的天空飘来一缕英雄魂!

书评作者:陶绍军,贵州毕节人。青年作家网签约作家,百家号注册创作者,湖南省网络作家协会会员,中国作家库注册入库作家,《珠三角文学》编辑,百度内容评审官。

本文由 青年作家网 作者:陶然醉尔 发表,其版权均为 作者 所有,文章内容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 青年作家网 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需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所有来稿,请作者文责自负。若有来稿涉嫌版权(文字或图片),请与网站工作人员联系,将第一时间删除。工作人员微信号:511015075。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