签约作家专访‖孙垚:文学发于胸臆,情感流于唇齿
- ◆热烈庆祝梁慧老师的《诗海拾趣》、语泉老师的《紫巷》、张贤春老师的《鸡往后刨》、贾光华老师的《轻轻走过》、张青山老师的《西边太阳东边月》、汪家弘老师的《徽州魂之忠烈有道》、两木金老师的《遥望故乡月》等新书正式出版发行!
- ◆征稿‖2023•全国青年作家文学大赛开始征稿,欢迎签约作家和文学会员参赛!
- ◆申请成为签约作家或文学会员,请添加微信:511015075;◆咨询图书出版,请添加微信:2416378191
- 新闻‖青年作家网策划出版的系列图书成功亮相第35届北京图书订货会!
孙垚:文学发于胸臆,情感流于唇齿
个人简介:孙垚,笔名芷诺。土家族,中学语文教师,达州市作家协会成员。作品散见于《中国青年作家报》《华西都市报》《达州日报》《达州晚报》《达州新报》《釜江潮》《巴人文学》《新宣汉》等报刊杂志。
山川锦绣,是自然写给世间的“文字”与遐想。
本人对于文学的理解向来是肤浅的,只是在不断地认知更新中逐渐发觉:文学是根植于内心的一种情怀,而情感则是我们在不断表达中所阐述的一种态度,从事写作的人可能大抵都有这样一种情怀吧。
回想起来,自己走上这条路已经有不少的年头了,从最开始一知半解,到现在认识逐渐深刻,个中缘由不可细说。细细一捋,深夜里,我在电脑的键盘上敲下一个个陌生字符的时候,宿舍里回荡着室友均匀的呼吸声,微弱的灯光撑不起心里的梦想。我当时只有一种信念,文学是我长夜里的一种“慰藉”,它兴许会指引我走出阴霾,去领略一番不一样的风景。
生性沉默可能是我的一大缺陷。梦想是疲惫生活中的英雄主义。我常常在下雨天翻开一本自己喜欢的书籍,细细品读其中的道理,嘴里默默念叨着:“一蓑烟雨任平生”。兴起时,还会提笔写下一封寄往时空深处的信件。苏格拉底曾经说过一句至理名言:认识你自己。很多时候,自己在不断地认识这个世界,但却忘了回头看看来时路,放弃了给自己反思的时空。正因为这种种原因,内心渐渐变得荒芜起来,因此,我们也慢慢地成了自己最熟悉的陌生人!
回忆是奇美的,其中有微笑的抚慰。偶尔,一缕来自故乡的秋风吹过,我的心里满是金黄。畅行山野的童年,给了那段时光无限的滋养。那一刻,我幡然醒悟,原来这个地方是心底的温存。
故乡,是我笔下常常出现的一个意象。故乡的山山水水滋养了我的初心,山水一程,我在故乡的怀抱里长大。工作后,我常常在异地的夜里梦见故乡的笙歌;那一方石磨,一口碓窝,甚至是那一座岁月斑驳了的坟墓······我渐渐发现故乡是真的能够将童年的记忆重新打开。出走半生,越来越感觉自己成了这一方天地最虔诚的信徒。听见一句家乡话,一切的记忆又都活泛起来了。
故乡,给人的滋养是无穷的。就像《文学的故乡》一样,一方山水,给了作家们最初的文学启蒙。在这些“大家”的引领下,我也会去慢慢读懂自己故乡传达出来的深刻意味。
在参加“新时代川渝乡村振兴文学建设”专题座谈会上,许多专家学者给出了新时代文学创作的方向,并且给我这样的文学新人提供了学习的范例。这也使我心中的文学信念更加坚固,似乎走上了那条审视自己的道路。
写作给了我极大的伸展空间,在时间的长河中,我们的记忆会逐渐淡去,但文字记下的东西会成为永恒。我时刻想到这样一句话:最值得我们铭记的便是内心的情感,而文字是情感的最好载体。我想着将自己的梦想和情感联系起来,并且在不断努力靠近。
感恩,这是我心中永远不可磨灭的字眼。一直以来,我接受着这个世界太多的恩惠,这些情感贮满了我内心的田园。我们在不同的地方追寻,可能就像《大鱼海棠》里面那句台词:关于自己的性格,我欠一句道歉。
也许,终其一生,我们都在寻找不可能的人与事;同样,我们也不能还清自己所欠下的债。文学会演化成一种内心的哲学,正如复旦大学哲学系教授王德峰所讲的“缘起性空”一样,世间所有的相遇都源于这一种特别的关系。文学将我们与故乡和他乡,亲人与友人进行汇聚。在不同的地方寻觅,自己也在不断地寻找间释怀。
我们在念念不忘中,逐渐走出了自己所依存的故乡。在精神原乡的滋养下,自己携着梦想,慢慢启航。在告别故乡的过程中,我们用无声的方式将情感诉说出来。
在文字的描绘中,在自然的滋养下,看过的云,行过的桥,满目皆是美好。星河余晖,山川永远留在心中。
本文由 青年作家网 作者:编辑部 发表,其版权均为 作者 所有,文章内容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 青年作家网 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需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