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书•书评‖读《三月里的江南雨》有感(马沈岐 青年作家网签约作家)
- ◆热烈庆祝梁慧老师的《诗海拾趣》、语泉老师的《紫巷》、张贤春老师的《鸡往后刨》、贾光华老师的《轻轻走过》、张青山老师的《西边太阳东边月》、汪家弘老师的《徽州魂之忠烈有道》、两木金老师的《遥望故乡月》等新书正式出版发行!
- ◆征稿‖2023•全国青年作家文学大赛开始征稿,欢迎签约作家和文学会员参赛!
- ◆申请成为签约作家或文学会员,请添加微信:511015075;◆咨询图书出版,请添加微信:2416378191
- 新闻‖青年作家网策划出版的系列图书成功亮相第35届北京图书订货会!
新书•书评‖读《三月里的江南雨》有感
(马沈岐 青年作家网签约作家)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作为国家形式的一种集体性的工作安排,从1968年—1978年经历了整整十年,这一代青年被农村的集体所有制制度所接受,从不在城里吃闲饭到了农村去吃农民的口粮,而且这样的组织安排形式,知识青年本身在当年是没有任何感知的,认为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是政治使命,是在完成革命青年知识分子的资产阶级腐朽的思想转变和考验。另外,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洪流在城市荡涤了一切腐朽的东西,而农村还是小农意识残存的感染之地,中国关键的问题是教育农民,这一思想是广泛扎根在知识青年的思想里的,而知识青年们并不了解农村、农民和农村存在的深层次问题,知识青年和农民本身就是两张皮的关系,相互之间存在的交集不多,甚至当时的整个社会对这些青年的认知都是隔着深层次的问题而得不到相互的理解,放任这一代青年在社会上盲流,给国家人才的储备和思想的统一认识,造成了极大的浪费和损失,也给这一代青年对新中国的革命任务和复兴腾飞的责任和梦想,给予了沉重的打击,这是知识青年运动结束后,在很多年里慢慢的体现出来的,在国家发生人才断代的困难日子里,这些知识青年虽经恶补文化知识,在接续国家需要的人才补充上,始终在高端科技人才上存在严重的缺失,而那时候国际的环境还处在一定的懵懂时期,中国的走向他们并没看得很清楚,因此,给中国的改革开放敞开了口子,以某种泥沙俱下的洪流颠覆了中国的国情,中国的形势复旧让人们对信仰无情的抛弃了,资产阶级社会的结构形式,用金钱开道的的形式,急速的把国人引导到了不择手段的挣钱道路上,知青这一带人的信仰被镀上了铜臭,一切问题能用钱解决的都不是问题,不能用钱解决的问题不存在。知识青年这一代承载着社会快速的发展,同时也在颠覆危机着社会主义中国的前途和命运,这不是危言耸听,这是知青这一代人存在的严重缺失和持续性的迷茫,而这些东西一直伴随着社会左右摇摆,也在厘清着人们对现实的认识和从骨子里感觉到的背叛,社会在这样的环境中发生着两种变化,经济在贪腐中起着一定发展变化,而政治思想在迷乱懵懂中逐渐的清晰起来,尤其是苏联的解体,俄罗斯一夜之间变得穷困不堪,而跟着美国走的国家都富裕了的思想灌输,让中国在泥淖的路上走的更远了。
知识青年走向农村,正处在青春期发育的时候,前途的迷茫,传统农业的劳动和知青思想中那点光明的东西,发生着严重的碰撞,农村的传统经营模式让知青们苦恼和无奈,知识青年的知识结构绝对的不足以改变农村要改变的形式,顶多有那么点知识之光,点燃了墨水屏制作的煤油灯,就这点变化让农民们记忆了几十年,知识青年的模样几十年后还印刻在老乡们的脑海里。
农村的清冽小溪和景明山丽,初看时都是那么美丽,触动着知青们活跃的心理。随着寂寞的无聊和一成不变的劳动模式,以及对国际国内形势的空泛,都将知识青年们思想里的那点对世界的认知之光磨灭而丢失了,这是知识青年们心里空虚最痛苦的事情,而这些思想没有更好的办法来解决,来给知识青年们以出路,变革的逆反思想在知识青年中慢慢的积聚起来,形成了一种危机社会的可怕的群体行动,解决知青问题需要一种果断,需要一种叛逆,需要给知青们出路,这就是知青们最终走向的结局,返城。
读着欧阳老师的“三月里的江南雨”,一种青年人的朦胧爱情冲动揭开了序幕,知识青年的生活画卷展开了。爱情的好感不如说是寂寞恐惧的好感从青年人的心里萌生出来,继续着梦的追求,一种江南村景的画卷需要可以依靠的身影来陪伴,来欣赏,来刻画古人自由的思想印脱出来的浪漫美妙的大自然美景。你说爱吗?不如说是某种孤独的心灵寄托的依附,那也是美好的,惦记着的幸福,嫉妒着的美妙,属于自己的浪漫。
知青的身份是复杂的,很多知青的身上是背负着家庭给予他的,反革命后代,右派后代,地主、资本家后代,历史反革命后代等等,背上这些历史赋予的特殊身份,知识青年的身份也沦落到了最底层,这些知青同样也遭受到了社会政治链的贯穿性打击,抬不起头来,尤其是农村的农民,朴素的农民阶级感情,自然就把这些知青打入了另类,一切社会能给予的良好条件,都不属于这部分知青了。而这部分知青中,有些人自以为出卖自己的所有,能获得一些最廉价的怜悯,而指望挣脱农门,但这些都是无奈年轻人弱智的想法,也是造成一定悲剧的原初。
知青偷鸡摸狗的事在我们村子里没有发生过,不是不想偷,而是养鸡鸭鹅以及其它动物都属于资本主义的尾巴,是被严格要割掉的,因此弄得公社、县上偶尔来干部派饭都是个问题,农民家中吃的饭太简单了,村干部都不好意思拿出手。在这种情况下,村里只好私下里让一户家境好点的村民,私下在家里养了几只鸭子,等人们上工走了,小孩子可以赶着鸭子到河里放一会,村民们都知道,但大家都不说,以后县上、公社派下来的干部都安排在他家吃饭,生产队给补贴粮食。我们知青有时候馋的不行了,就到他家里去买几个鸭蛋,当然得偷偷摸摸的了,不能让村干部知道,也不能耽误领导下来公干误了吃饭。欧阳老师说的方秋野偷稻谷被打死一事,真的是可叹、可悲、可恨,此时欧阳老师没继续往下写,即使在文革中打死人也是要负法律责任的,偷点粮食罪不至死,如此的没王法太令人愤慨了!
知青招工是一大坎,生产队的书记、队长要是真的惹着了,这一关是真的过不去。我们知青点有个跳芭蕾舞的漂亮女知青,非常的招人喜爱,多次招工未果的情况下,她就想到了给大队长送了辆飞鸽自行车,结果车送了,但队长就是不让她走,因为队长的老婆是个摊子,时日不多了,队长就想等老婆死了后,把她给娶了,而且一天夜里趁着知青们去邻村看电影,他留下了这个女知青予行匪事,结果被未走的知青及时发现,差点把队长给废了。知青们抓住了这个把柄,逼着他给女知青开了介绍信放走了。1978年的知青集体大返城,解决了各种身份的知青难于返城的桎酷,这一场知青运动基本画上了句号。当然,有个别的知青嫁了农民,生了孩子的一辈子就真的落户了,生活的悲惨状况,后来知青们去看她们的生活状况,真的是令人心酸啊!城市已经不属于这些知青了。
知青返城,很大一部分的知青生活并没有改善,工作分配的是一些大集体的街道办企业,能分到区办的工厂、服务行业、建筑行业、污染的企业等等,改变了身份的知青,受企业的制度约束,知青在农村表现的那些行为在城里是必须改变,这就是城乡截然不同的人的纪律约束。知青返城后面临的一个问题就是继续学业的问题,很多知青因为各种问题与大学的梦断送,好在很快五大生以国家培养自己紧缺的人才而成立,为缓解各行各业对人才的需求,五大培养的毕业生,国家均予以承认学历,这部分弥补大学生不足而特殊培养的学生,在中国改革开放中起到了中坚的力量,他们这部分人懂得痛苦的难处,知道缺乏知识的命运多舛,尤其是在工作中面对的实际问题,不继续学习是解决不了问题的,那样工作就没法进行,就不能自己养活自己,即使在单位也不行。
黄老师经历这段时间的命运改变,也是经过刻苦努力奋斗的,在这段时间里,那些在农村困苦人生经历的知青,各有各的不同命运,那些知青被命运所抛弃的生命,永久的留在了大山里,留在了那些曾经经受痛苦的土地上,继续孤守着这方的贫穷,农村那些不可改变固有的传统经历。
看着欧阳老师的“三月里的江南雨”情感的波动和跳跃,在知青这段经历中有着苦难中收获的情感安慰,有着被迫的无奈和心里扭曲的顺从,有着饥渴的解渴,有着静默的山村迸发出来的情感释放,诸如此类的情感,在知青中有的可以是无知的混乱相依,解决长久的寂寞在无望中的最基础激情的释放。知青的插队在一定的意义上,给寂寞无澜的农村点燃了一盏城市文明的煤油灯,知青的冲撞触及了农村固有的现实,知青想改变农村面貌的那朵智慧小花,这些当年知青的一些想法,在后来多少年后的回村访看中,有些还是落到了实处,这是欣慰的。
知青这一生动荡的日子很多,活动的距离远了,情感活跃的因子加持在往日没有顺利的经历爱情的洗礼,而是无奈的选择更多一些,这一点造成了后期知青们因生活问题、工作问题、两地分居问题、家庭身份变化问题、学习拉大人的认知问题等等,这一切的跨距离改变幅度太大,导致的婚恋状况改变的较多,这也是时代给知青摆下的一道非解决的问题,也是不得不解决的难题,因而造成的社会危害也是多于其他年龄段的。
看着欧阳老师的小说,又历练了一遍上山下乡的经历。南北方的知青在地理差异上经历的各不相同,西北方的知青插队在黄土高原上,没有那种淅淅沥沥的雨,缺水的农村,水中缺少人体必需的某些元素,给身体留下了一定的伤痛。在黄土高原上,洗个澡都是一场享受的盛典,没办法啊!北方的农村更落后于南方的农村,不仅仅是农耕文明的迟滞,更是人们思想观念的落后,难以改变。知青们遇到农村的领导们狡黠的思维方式时,如果没有最终的知青招工一锅端的决策,某些知青受苦受难的日子不知道该怎么解。
在大年初六看完了欧阳老师的小说,又想起了当年春节前回城的经历了,疯狂的不买票的知青,那真的是无政府状态了!
书评作者简介:马沈岐,1986年毕业于河南工程学院(现在学院名称),2018年聘为河南工程学院客座教授。在中煤科工集团西安研究院有限公司工作,现退休。主要从事地质工程,煤矿瓦斯地质钻探装备与工艺研究与治理及技术推广应用,矿井水文防治水方法等,高级工程师,发表专业论文二十六篇。出版诗集《马沈岐诗选》,喜欢写小说、诗歌、散文等,在中国煤炭新闻网,中国作家诗歌网等网络刊物上发表小说、诗歌若干。长篇小说“黄土高原的岁月”获2019/9/19“中国知青作家杯”征文一等奖,并出合集“永远的知青”;中国青年作家网签约作家,第三届中国青年作家杯参赛作品“聆听报告的笔记”获二等奖。
本文由 青年作家网 作者:编辑部 发表,其版权均为 作者 所有,文章内容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 青年作家网 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需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