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普定云盘建筑群

  • ◆新书快讯:热烈庆祝石国才老师的《拯救麻雀的姑娘》、郭传超老师的《长夜春时》、邵建华老师的《春天的码头》、王桦老师的《来了就是深圳人》、李沛花老师的《迷城》、杨林水《桃溪浅处》、陈国林老师的《难忘的记忆》、韩湘生老师的《岁月的歌吟》、魏昌盛老师的《风景这边独好》等新书正式出版发行!
  • 重磅消息:丛书号出版,价格非常优惠,名额有限,欢迎报名!
  • ◆申请成为作家会员(微信:511015075);◆咨询图书出版(微信:2416378191)

贵州普定袁氏建筑

张克鸿

云盘村远景(图片源于马场镇文化中心)

有人说:云盘村地形是“鲤鱼奔江”,又有人说:“房屋是‘天人合一’布局,有‘吸天地之灵气,收万物之精华’的大势。”这些妙语我不是太懂,为写云盘村志,来看到的是层层叠叠,错落有致的民居,多为东南、西北向;两山相拥,北高南低;前傍云盘河,后傍马场大河(属三岔河段,夜郎湖上游),两河围绕云盘村(自然村)所居山势,于双江口相会,向东流,又向东流。鲤鱼奔进乌江、长江、大海大洋就可变大;古语说“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

袁氏建筑群是云盘村成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代表,占地面积3000余平方米,由 8 个院子组成(其中有四合院、也有三合院),另有单独建筑 6 处,内部木雕和石碉工艺精湛、图案精美、风格别致、气势宏伟。整个建筑群仍作民房使用,原貌犹存,但局部损坏严重,尤其人为的不合理利用和生产生活的影响,部分建筑已面目全非。

有人说袁家有人去日本留学后才有这样的建筑,但房屋是袁廷桢先生主建,他有五个儿子,大的袁士辉(袁耀丹)是同治十二年(1873年)癸酉初八日辰时生;最小的,也就是去日本留学的袁士杰是光绪十五年(1889年)己丑正月十一日子时生。从袁氏家谱看,都是建房后五个儿子才出生。

清道光二十年(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后,中国割地赔款,开埠通商,结束了闭关锁国的封建状态,中国传统方式的建筑业受到了西方建筑文化的冲击,一些新型建筑逐步兴起,已预示着下一步建筑领域的变革与发展。云盘上袁氏建筑群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建筑群有西式楼台、窗户;有四合院、三合院。装饰上有小木作、栏杆、内檐装修、雕刻、塑壁、绘画等。内容有“耕读渔樵”、“梅兰菊竹”、“福禄寿禧”,门楣上有“讲信修睦”的刻字。听说原来还有“大夫第”匾额,被历史的浪潮卷走了。

总体来说,虽然有进口模式,但中国的传统模式仍占主体,有专家看后说,这是“中西合璧”的建筑。当地人喊“洋房”,那是过去因地处偏僻,当地人很少看到这样的房子才这样叫。据主持建房的袁廷桢(袁家冕)先生手札载:“庚午在营上修房八间。辛未二月办善后,壬申九月移家来营。”接下又载,“丙子三月修营盘上房十一间。”字里行间不但出现了村名,也道出了建房时间,搬家时间 。迄今为止,这是对云盘袁氏建筑群的文字记载。

袁氏建筑群无论是离过去马场街上的政府驻地或当今大河边的政府驻地都仅1.5公里左右。有专家认为:这是研究当时的地方历史文化标本,具有较高的建筑艺术价值,是中外建筑结合的典型代表,有一定的科学价值;又是当地历史变迁的实物见证,它记录了地方上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信息,体现了当地在特定时期的建筑思想、审美理念、心理特点及山地建筑特色。在研究当地历史、建筑文化、民俗民风上具有重要的实物依据和参考。

袁氏建筑群(图片源于马场镇文化中心)

本文由 青年作家网 作者:张克鸿 发表,其版权均为 作者 所有,文章内容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 青年作家网 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需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发表评论